民生工程,让大柴旦幸福花开人安定

时间:2012-07-17     来源:柴达木日报
视力保护色:

 

大柴旦行委已投入使用的崇民小区。

柴达木工业发展的奠基地大柴旦在拉开大建设、大发展序幕的同时,更加速着民生发展的步伐。民生涉及方方面面,怎么才能真正办得百姓需要,办到百姓心坎上?

“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”,大柴旦给出了答案。要把广大群众热切盼望、迫切需要、具备条件的民生工程先建设起来,立足于早、着眼于实、致力于做。“办民生,肯花钱,更要会花钱;办民生,为百姓,更要问百姓。”大柴旦工委书记栾风江说。

大柴旦工行委领导高度重视,经过走访、摸排、征询,按照“总体受益、量力而行、群众满意”的要求,最终决定实施住房建设、教育助学、医疗健康、社会保障、弱势群众关爱工程等五大民生工程。

“小”财政办“大”民生。3年来,大柴旦民生投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:2009年,全地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达到17230万元,占全年财政

支出的74%;2010年,全地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达22838万元,占全年财政支出的75%;2011年,全地区财政投向民生领域达28415万元,占全年财政支出的76%。3年来,累计民生投入68483万元,占财政支出的75.15%。

办民生,需从大处着眼。“各安其居而乐其业”。6月14日,阳光洒满了华秀红位于崇民小区的家,65平方米两室一厅带卫生间、厨房,要不是“政府关心,我们一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。”46岁的华秀红身患糖尿病,她的丈夫也患冠心病、心脏病等多种疾病,早年华秀红的丈夫在马海农工商公司工作,随着企业破产,一家4口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,华秀红靠打小工养活一家人。因没有自己的房子,一家人挤住在她公公位于羊场的3间土坯房里。2009年10月,全家搬到了现在的住房,“跟原来比真是天上地下。”华秀红一边倒水,一边介绍。如今就业局还协

调华秀红和她的丈夫实现二次就业,并为他们办理了医疗、保险、工伤、失业四金。

让百姓安居,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切入点。大柴旦是一个地震多发区,2003年,灾后重建,大柴旦实现了从土坯房到砖瓦房的飞跃,2008年和2009年发生的两次地震,让工行委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:一定要让群众住上最坚固的楼房,让洪水冲不垮、让地震震不倒。“崇民小区、惠民小区贯穿了大柴旦工行委崇敬柴达木开发的建设者,将党的政策惠及给民众的思想。”州人大驻大柴旦联络处主任顾小东说。2009年至2011年,大柴旦共投入14632万元,实施保障性住房1014套,如今的大柴旦,城镇居民人人住上了抗震房裂度为7度的楼房,全地区实现了让城镇低收入家庭全部入住新房的愿望。

当地牧民群众党员活动室里忙“充电”。

大柴旦地处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北缘,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,1959年成立的大柴旦市,一度是青海省西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的中心,当时人口数量达到35673人,仅在1959年迁入人口就达到19679人,六大州属企业也在此安营扎寨。1962年海西州委正式成立,驻地大柴旦。

大柴旦的教育工作曾是这里的一道风景线。然而随着政治重心的转移以及海西多地经济的逐渐崛起,大柴旦的企业或迁出、或破产,大柴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马顺才回忆说,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,机关里一度发工资都很困难,但工行委还是先凑出钱解决教师工资。即便这样,还是留不住老师,有条件的家长也纷纷将孩子转往内地读书。据资料记载,学校由当初最红火时的9所逐渐减少为3所,在校生由3948人减少为700多人,专职教师由202人减少为80多人。

面对这种现状,大柴旦工行委的领导认识到:“改善民生的关键就是要改变大柴旦不养老、不留小的现状。”为此,大柴旦工行委提出“一年一变样、三年上台阶、五年再造一个新柴旦”的目标,以彻底改变大柴旦贫穷落后的面貌,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变化。

“今天我们讲地球内部结构,内地核距离地面6370K“……老师,石油打万米井是不是打到内地核了?内地核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?”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室外地理课。6月18日,在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的地理园里,老师站在实物地理模型前讲解,让学生对地形、地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“现在学校上地理课完全不用拘泥于课堂,12个模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星际空间、地质构造的变化发展。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实验室,音乐、舞蹈、美术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开阔了他们的视野。”栾风江书记自豪地向记者介绍。工委书记亲自抓教育,不但激发了教师、学生的极积性,全地区尊师重教也蔚然成风。大柴旦矿业公司、大头羊煤矿、海西州电力公司大柴旦分公司等都形成了捐资助学的长效机制,beat365官网下载苹果手机集团、浙江绍兴市等援建单位也不甘落后,多方投资助学。

办民生,需从小处着手。修好“教育渠”引好“科技水”育好“创新才”。免费教育,对大柴旦人来说,这些年来一直是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字眼,2006年大柴旦率先在海西州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,5年来,累计免除高中阶段教科书、学杂费30万元。目前,投资701.64万元的中心幼儿园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,幼儿园建成后大柴旦将实现15年免费义务教育。

在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,大柴旦教育事业已迈入科学发展、优先发展、均衡发展、和谐发展的新阶段。自2009年至2011年,教育累计投入4711.8万元,实施重点教育项目10个,新增校舍14441平方米,“两基”迎国检圆满完成,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%,高考上线率达到92.3%。

抓好就业,促进再就业,大柴旦始终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,将社会保障、解困救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。通过调整公益性岗位、招录临聘人员,2011年安置就业1074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.26%以内,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0人(次)实现劳务收入71.4万元。大柴旦残联也对自主创业、自谋职业的残疾人每年给予1000-2000元的经营性补助,并给予70%-100%的社会保险补贴。

城镇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医疗保险、工伤保险扩面,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员达到2926人,参保率达95%。医保报销系统网络信息平台全面建成,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省、州“一卡通”。率先在全州实行药品零加成,通过零差率销售,人均门诊费用由42.2元下降到32.1元,投资1100万元的人民医院综合楼已完成主体工程……

在大柴旦,民生建设带来的不仅有城镇里崭新的居所、沙漠里延伸的公路、荒滩上崛起的新楼,更有人们心中对幸福更高层次的期待。“我是柴旦人”,从这种自信中我们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。这种幸福建立在大柴旦工行委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上,把群众的冷暖时刻记挂在心的信念上。

作者:何汀/文 苟文娟/图

友情链接